土豆種子,荷蘭十五,早大白,早熟,高商品薯率,我國馬鈴薯栽培有400多年的歷史,遍及全國各個省、市、自治區(qū)、直轄市。由于地區(qū)間緯度、海拔、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差異,造成了光照、溫度、水分、土壤類型的不同,從而形成了與其相適應(yīng)的馬鈴薯栽培制度、耕作類型、品種類型,因此我國馬鈴薯區(qū)劃分為四個各具特點的類型:北方一作區(qū)、中原二作區(qū)、南方二作區(qū)、西南單雙季混作區(qū)。
不同的栽培區(qū)因氣候條件、耕作制度、病害等形成了與其相適應(yīng)的品種類型。北方一作區(qū),也稱北方夏作區(qū),是我國馬鈴薯的主要產(chǎn)區(qū),范圍較大,包括東北地區(qū)的黑龍江、吉林省及遼寧省的大部,華北地區(qū)的河北省北部、山西省北部、陜西省北部、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,西北地區(qū)的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、甘肅省、青海省的東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的天山以北的區(qū)域。該區(qū)地處高寒,緯度或海拔較高,氣候冷涼,無霜期短,一般在110~170天,年平均溫度在-4~10℃,*月平均溫度在-8~2.8℃,*熱月平均溫度24℃左右。年降雨量500~1000mm,分布很不均勻。該區(qū)適應(yīng)品種較廣,早、中、晚熟品種均可栽培。主要栽培品種有:東農(nóng)303、克新四號、早大白、尤金、春薯二號、春薯三號、春薯四號、超白、烏盟601、Favorita、黃麻子、隴薯一號、安農(nóng)5號、五里白、系薯1號、安薯56、克新一號、克新2號、克新3號、克新13號、高原3號、高原4號、高原7號、高原8號、同薯8號、同薯9號、虎頭、躍進、壩薯9號、壩薯10號、晉薯2號、晉薯5號、晉薯7號、晉薯8號、寧薯1號、寧薯3號、寧薯5號、寧薯6號、內(nèi)薯7號、蒙薯8號、中心24、烏盟684、冀張薯3號、隴薯2號、隴薯3號、下寨65、渭薯2號、青薯168、克新12號、Atlantic、Snowden、Russet Burbank、Shepody、Kennebec、Bintje、Desiree、Superior等。中原二作區(qū),包括遼寧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四省的南部,湖北、湖南兩省的東部,北京、天津、山東、河南、江蘇、浙江、上海、安徽、江西各省、直轄市。該區(qū)無霜期較長,為180~300天,年平均溫度10~18℃,*熱月平均溫度22~28℃,*冷月平均溫度1~4℃,大于5℃的積溫3500~6500℃,年降雨量500~1750mm。該區(qū)適合早熟和中早熟品種栽培。主要種植品種有:豫馬鈴薯1號、豫馬鈴薯2號、魯馬鈴薯1~3號、東農(nóng)303、克新1~4號、中薯3~5號、早大白、Favorita、Norland、Atlantic、安農(nóng)5號、壩薯7號、黔薯5號、懷薯6號等。南方二作區(qū),包括廣東省、海南省、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、福建省、臺灣省。該區(qū)夏長冬暖,雨量充沛,年降雨量1000~3000mm,無霜期300~365天,年平均氣溫18~24℃,冬季平均氣溫12~16℃,大于5℃的積溫6500~9000℃。該區(qū)目前栽培主要品種有:除一些農(nóng)家品種外,還有Mira、金冠、臺灣紅皮、Atlantic、集農(nóng)958、克新3號、壩薯3號、豫馬鈴薯1號、豫馬鈴薯2號等。西南單雙季混作區(qū),又稱西南山區(qū)垂直分布區(qū),該區(qū)地形復(fù)雜,氣候懸殊,包括云南、貴州、西藏、湖南西部山區(qū)、湖北西南、西北部山區(qū)。該區(qū)有一季、二季和冬作栽培。該區(qū)主要栽培品種有:Mira、Epoka、Aquila、新芋4號、川芋56、鄂783-1、鄂馬鈴薯1號、南中552、鄂馬鈴薯3號、安薯56